水源不足、水源污染是中國城市飲用水水源面臨的最直接問題。相比水源不足的問題,近年來,我國工業化發展和城鎮化速度的加快使得防止地下水污染的形勢變得不太樂觀。
地下水污染方式及原因
地下水污染方式可分為直接污染和間接污染兩種。直接污染的特點是污染物直接進入含水層,在污染過程中,污染物的性質不變。這是對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方式。間接污染的特點是,地下水污染并非由于污染物直接進入含水層引起的,而是由于污染物作用于其他物質,使這些物質中的某些成分進入地下水造成的。例如,由于污染引起的地下水硬度的增加、溶解氧的減少等。間接污染過程復雜,污染原因易被掩蓋,要查清污染來源和途徑較為困難。
地下水污染的原因主要有:工業廢水向地下直接排放,受污染的地表水侵入到地下含水層中,人畜糞便或因過量使用農藥而受污染的水滲入地下等。污染的結果是使地下水中的有害成分如酚、鉻、汞、砷、放射性物質、細菌、有機物等的含量增高。污染的地下水對人體健康和工農業生產都有危害。
遏制地下水污染,保護我們的生態
大量觀測數據表明,我國地下水的污染情況相當嚴重:不僅檢出的污染組分越來越多和越來越復雜,而且受污染的水體面積不斷擴大,污染程度和污染深度都在不斷增加。污染總體趨勢表現為:由點狀污染、條帶狀污染向面上擴散;由淺層污染向深層污染滲透;由局部向區域擴散;從城區向周圍蔓延,而且不同程度地均呈現出加重和爆發的趨勢。污染物的組分,則由無機向有機發展,其危害程度日趨嚴重。
另外,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使得水資源尤其是地下水資源短缺問題日益嚴重。我國各大平原是地下水的主要開采區,已經普遍出現地下水水位連年下降的情況,并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地下水降落漏斗,降落漏斗中心的地下水位下降可達幾十米。目前,華北平原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面積達到了7萬平方千米,部分地區的地下水含水層被徹底疏干。人類活動對地下水的影響越來越大,地下水的超采與地下水的污染互相影響,形成惡性循環,已經嚴重危及到了我們的生存環境。
地下水的利用和保護是關系到我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問題。但我國地下水污染和過度開采已經嚴重影響到了生態環境,甚至導致了地沉、地陷、地裂等系列地質災害問題。與國外相比,我國地下水管理落后大約10到20年。
地下水污染治理措施
地下水污染具有污染途徑隱蔽、污染機理復雜與污染防治系統龐大、地下水流慢等特點,一旦被污染很難治理。即使花費很大代價,耗時較長,也難奏效。要做好地下水污染防治必須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分類管理、綜合治理”原則,積極治理現有污染,防止水質進一步惡化,并采取強有力措施防止產生新的污染。